9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煙臺海陽東方航天港舉行“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系列現場記者見面會“‘鏈’出新業態”專場,邀請東方航天港(山東)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華;濟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仕君;東方空間(山東)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彭昊旻;青島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晟與記者見面,采用“發布+推介+展示”的形式介紹山東商業航天產業鏈優質產品,交流山東推動商業航天產業跨越式發展情況。
大公報大公文匯記者提問:
東方航天港作為我國海上航天發射領域的先行者,已經成功實現了火箭從大海騰空的壯舉。下一步東方航天港在海上發射方面的側重點是什么?還將如何打造產業生態閉環?
張華:
今天的東方航天港已成為我國第五處火箭發射地,唯一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實現了固體火箭生產、測試、發射一體化,助力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獨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
下步,東方航天港將目光聚焦到液體火箭海上發射。通過建設液體火箭動力公共試驗區、液體火箭發射回收公共試驗區以及液體火箭總裝總測基地,年內將形成液體火箭海上發射/系統試驗保障能力,同時滿足國內主流固體火箭、液體火箭商業火箭發射、試驗需求。年內,還將力爭實現一次液體火箭海上發射,填補我國液體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持續鞏固山東省海上發射核心優勢,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的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
與此同時,東方航天港將充分釋放海上發射的牽引帶動作用,集聚一批新型空天運載項目落地園區,加快提升火箭總裝總測能力;支持“東方慧眼”星座組網,提升“實時智能、服務終端”的空天信息服務能力,支持“開放地球引擎”參與國家任務,搭建“OGE”時空數據處理模型,推動時空信息產業化,并以近岸海上發射觀禮為支點,探索“航天+文化+旅游”發展路徑,打造我國航天旅游目的地,并通過“以點帶面”,持續吸引“星箭研制、高端配套、衛星應用、航天文旅”等產業元素在山東集聚,打造“航天+”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千億級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支持山東省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華:
下面,我將重點介紹一下東方航天港三個主營業務板塊。
發射端,打造空天物流園。東方航天港組建了一支專業海上發射服務隊伍,用6公里航天大道串聯起“海上發射、回收復用、動力試驗、星箭制造、空天信息、航天文旅、生活服務”等七個功能區塊,形成“陸海聯動、星箭一體、出廠發射、回收復用”的高效布局,具備近海“一周兩次”、遠海“兩周一次”發射頻率,特別是在海陽近岸點位組織的發射任務,可實現火箭“出廠-轉運-出海”2小時快速響應,系統固化“海陽、榮成、日照”山東近海點位,可滿足我國70%商業衛星入軌需求。隨著液體火箭海上發射、動力試車及發射回收能力形成,東方航天港將為國內主流商業固體火箭、液體火箭提供“一站式、安全高效”的發射/試驗服務。
火箭端,打造新型運載“4S店”。東方航天港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固體火箭產業基地,具備中大型固體火箭年產50發的總裝測試能力,覆蓋長征十一號、捷龍三號、引力一號、谷神星一號等多個型號,正在建設更大規模液體火箭廠房,并牽引上下游部段、部件、特種設備等優質配套企業聚集。東方航天港的目標是“降低商業運載火箭發射成本”,通過“共建共享共用”模式,打造全覆蓋、高效率的火箭生產基地,為中小型商業火箭公司提供“圖紙變產品”服務。
衛星端,打造空天信息市場。東方航天港總投資20億元,建設了東方航天港衛星數據產業園,依托園區內具備國內領先水準的大型時空智能遙感星座“東方慧眼”、全球領先的“開放地球引擎OGE系統平臺”、省級新型衛星數據智算中心和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優勢,聚力實現“數據、算法、算力”的深度融合以及“打星、造星、用星”的全生態布局,持續吸引衛星制造、數據接收、存儲、處理、交易、應用、災備的空天信息全鏈條產業在園區內聚集。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從造鋼鐵到造衛星,這個跨越堪稱傳奇。濟鋼在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策略是什么?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和產業布局?
劉仕君:
發揮山東省區位及工業基礎優勢,著力構建“北京研發設計-濟南制造測試-煙臺組裝發射”的空間發展布局。重點瞄準生產制造及信息應用方向,大力布局以火箭、衛星及信息應用為代表的商業航天產業項目,聚力打造全國航空航天產業新高地。
一是招引航空航天總體總裝頭部企業落地,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構建鏈式集群。火箭領域,依托測試基地,推進深藍航天、星河動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頭部企業合作。衛星領域,依托衛星總裝基地,推進衛星總體企業及上下游載荷、測運控企業合作。低空領域,以應用為牽引,打造典型應用場景,依托平陰榆山機場招引制造企業落地。截至目前,已與絕大多數商業火箭頭部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涉及衛星領域企業也基本上形成合作關系。
二是依托現有區位優勢,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交通運輸基礎保障。濟南市是“四圈疊加”樞紐城市,北接北京科創資源、南通長三角產業集群、西聯中原經濟腹地、東臨海上發射基地,可高效聯動區域資源,“公鐵水”運輸發達,小清河復航后內河段航道具備2000噸級船舶通行條件,經調研可將直徑7m以下火箭通過河海聯運直達海陽、文昌發射基地,解決陸運超寬超高問題,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交通支撐。濟鋼集團已開展火箭及大型結構件的特種運輸業務,運輸品類覆蓋火箭箭體、二子級箭體、整流罩及氮氣箱體設備等;其中箭體直徑范圍為2.5米-3.85米,最長箭體長度達28米,最長運距2600余公里,已具備長距離、跨區域特種運輸能力。
三是依托濟南市工業基礎,盤活濟鋼現有要素資源,培育配套制造能力。目前,濟鋼從配套生產零件、部件(逐步集成為組件、結構件)入手,并依托濟南市扎實工業基礎,從為頭部商業航天企業承制零件、部件開始進入航空航天產品市場。結構件生產方面,濟鋼與濟南二機床合作生產了宇航級標準的20種火箭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生產上,濟鋼協同晶恒電子共同向航空航天大院大所供應產品。航空航天檢驗檢測方面,濟鋼已引進頭部企業航天瑞萊(航天一院下屬單位)落戶,全面承接檢驗、測試配套業務;檢測試驗設備制造方面,濟鋼旗下冶金研究院依托中國航空工業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637所)協同開展工裝、裝備結構件、高端檢測試驗設備制造。其他配套方面,濟鋼型材為海南文昌火箭發射架提供了高強度方管,氣體供應深藍航天液氧、航天瑞萊等企業單位。低效資源利用方面,濟鋼將利用廢棄礦坑、山體等低效空間,謀劃建設液體火箭發動機測試集群;引進商業航天頭部企業星河動力,推進火箭結構件產線建設。產業服務基礎方面,濟鋼原有的食品公司,不斷向航空航天食品進行轉型,生產的月餅、礦泉水等,也是航空航天標準。
劉仕君:
今天重點向大家推介的是濟鋼在商業航天領域布局的三大核心板塊——衛星總裝制造、衛星核心部件、火箭動力測試。這三大板塊協同發力,已初步構建起覆蓋“研發-生產-測試”的航天產業生態鏈。
核心部組件制造領域,應用于火箭、衛星、無人機的精密機械加工件制造已具備初步基礎;航空航天產品的大型結構件(如貯箱、固接環),這類構件直徑達5-8米、高度可達幾十米,其生產制造能力目前正逐步構建。
在衛星總裝制造領域,濟鋼建設的柔性化、智能化衛星AIT總裝基地已經投產。該基地配備整星轉運、20噸級振動試驗臺、電波暗室等尖端航天專用裝備,具備通信、遙感衛星的總裝、集成、測試全流程一體化服務能力,年產規模可達100顆500公斤級衛星。
衛星核心部件方面,作為衛星有效載荷的關鍵核心部件,濟鋼研發的空間行波管可將微波小信號放大十萬倍,廣泛應用于通信衛星、低軌星座、5G/6G基站等重要場景。目前,已建成多頻段柔性生產線,年產能達100支行波管,成功推出Ka55W至Ka170W(寬頻)系列共6款成熟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均完全滿足用戶的嚴苛需求,為星地高效信號傳輸筑牢關鍵技術支撐。
火箭動力測試板塊中,濟鋼液體火箭發動機及動力系統測試平臺基地占地面積168畝,已建成20噸級、100噸級發動機試驗臺及動力系統試驗臺,及相關配套設施,可全面提供液氧煤油、液氧甲烷發動機及動力系統全流程測試服務。
濟鋼商業航天相關板塊的協同發展:一是構建閉環產業生態,貫通產業鏈條,實現上下游協同聯動。二是構建區域性產業集群,帶動更多主體參與商業航天產業發展。三是賦能新質生產力培育,加速商業航天規模化應用進程,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濟鋼力量”。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提問:
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東方空間作為中國航天的新生力量,這份“新”體現在何處?能否結合案例跟我們分享一下?
彭昊旻:
我認為做好“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有三個層次:技術降本、研發效率、商業創新。剛剛已經介紹到了東方空間“三年磨一箭”的研發效率,下面再通過3個案例介紹技術降本和商業創新。
在“引力”系列火箭設計之初,東方空間的工程師就在思考如何站在商業的角度,提升航天產業的效率。東方空間將箭體結構模塊化——統一了火箭芯級與助推器的直徑、將固體助推器與芯級發動機的接口標準化,這種標準化設計,可以支持生產環節中集中備料和快速批量化制造,也可以根據未來任務需求靈活調節配置,使得火箭像積木一樣,產品標準化、搭積木的操作過程簡單,從而大大提升了“引力”系列火箭生產效率。
東方空間研發的充氣式防護罩(又稱“氣膜火箭防護罩”)是火箭發射保障體系中的一項創新技術。這項技術用類似于“充氣城堡”的解決方案,可維持內部溫度約15°C,隔絕雨雪,折疊后占地小,相當于給火箭穿上了“羽絨服”,替換掉了傳統的火箭金屬防護服,顯著降低轉運環境保障成本。這項創新已經在“引力一號”首次飛行試驗的轉運與發射準備環節得到了驗證。
“引力一號”可在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5公里內完成總裝、測試、發射全流程,通過地理集中化與流程集約化,“前店后廠”的發射模式徹底重塑了傳統火箭發射流程,是一項重大模式創新。在“后廠”,火箭總裝總測廠房完成發射前生產、總裝、總測環節;在5公里外的“前店”(發射母港),完成火箭轉運、登船及最終發射任務。相比傳統陸上發射場,效率提升顯著,最高可實現“一周一箭”的發射頻率。從而推動商業航天從“定制化”邁向“工業化”。
彭昊旻:
成立5年的東方空間,在大運力運載火箭、火箭液體發動機和空天信息裝備等核心領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引力”系列中大型運載火箭是東方空間的“旗艦產品”,遵循“固液并存、循序漸進、有效迭代、系統創新”的研制思路,公司為該系列火箭設計了擴運力、可回收、航班化的“三步走”戰略。
東方空間高效研制、3年磨1箭,首型火箭“引力一號”于2024年1月11日從東方航天港登船,在煙臺海陽海上首飛成功,成為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國內民商最大火箭。“引力一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6.5噸,是工信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年版)》認定的中型運載火箭標準的民商火箭。比起目前國內主流火箭,發射成本已降低30-40%。今年四季度即將執行某大型衛星網絡建設的發射任務。
目前,“引力二號”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設計,預計2025年底具備首飛條件,具有運載能力大、性價比高等特點。相比“引力一號”,“引力二號”的運載能力進一步提高至15噸(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可攜帶30顆500公斤重的衛星上天,同時將成本進一步降低至SpaceX水平,每公斤載荷低至2萬元。
火箭發動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核心能力之一,“原力-110”則是東方空間面向商業航天火箭市場自研的百噸級可重復使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備多次起動、深度變推、重復使用等特點,未來將作為“引力二號”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的主動力發動機,有力支撐星座組網發射任務。
此外,東方空間致力于成為國際一流的商業航天電子信息企業,為此開展空天信息研發業務,面向航天和軍工市場,開展與火箭、衛星、無人機等各類航空航天飛行器相關的數據鏈、飛控、遙測、仿真處理系統的開發和配套業務,探索電子對抗、衛星通信、體系仿真等多項宇航與裝備創新應用,助力我國航天與軍工事業繁榮發展。
鳳凰網記者提問:
“萬物互聯”是未來的趨勢,上合航天正在打造龐大的物聯網星座,能否詳細介紹一下這個業務?以及公司在產業鏈上扮演的角色?
丁晟:
物聯網星座業務聚焦在星座建設及應用、運營兩個方面,通過一箭多星的軌道面級發射,在今年達成64顆衛星組網的目標,為全球用戶提供極具競爭力的、安全可信賴的實時數據通信產品與服務。
在吉利星座建設方面,上合航天從0到1實現了“空間段+地面段+應用段”的自主研發與全球化布局,形成了載荷研發、衛星平臺量產、地面系統建設、終端生態構建的能力,能夠持續運營并不斷優化。這不僅滿足了當前全球衛星物聯網應用需求,也為未來下一代面向6G的星座建設或更廣泛的時空信息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吉利星座運營方面,上合航天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海洋漁業、工程機械、低空出行、應急通信、交通物流、公共設施、能源、水利、農林及畜牧業等行業用戶需求,提供高可靠、多元化、高性價比的衛星數據通信服務及整體解決方案。
目前,上合航天已經和中國聯通合作,成功開展了汽車直連衛星通信測試;和中東國家阿曼運營商成功完成了2次海上漁船通信測試,在沒有地面網絡信號條件下依然實現了穩定通信連接;同時,還和無人機廠商成功開展了低空飛行器測試,通過吉利星座實現狀態監控與飛控指令的通信驗證等等。上述測試均獲得用戶的高度認可,有力驗證了吉利星座的技術可靠性與應用價值,也為物聯通信服務的大規模落地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吉利星座項目在山東的建設,依托上合示范區,布局全球衛星星座業務總部、星座測運控中心、智慧物流應用基地、智慧海洋應用基地及AI數據運營中心等載體,逐步構建起覆蓋研發、試驗、運營與應用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該體系涵蓋航天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關鍵環節,并與配套物流、測試驗證、人才培養等要素協同發展,能夠有效帶動衛星部組件研制生產、衛星制造、火箭發射、衛星應用等上下游產業鏈的全面提升。吉利星座不僅面向全球提供先進的衛星通信基礎設施,也為山東省加快產業升級與技術應用轉化提供有力支撐。
丁晟:
上合航天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衛星通信運營商,正在建設和運營的吉利星座,一個覆蓋全球的低軌衛星物聯網絡。這個衛星物聯網,具備全球覆蓋,實時連接的能力。在技術上,實現了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
9月9日凌晨,吉利星座第五軌衛星以一箭11星方式順利發射入軌。目前,在空間段,上合航天已成功部署52顆衛星,所有衛星均在軌穩定運行。在地面段,自主建設星座測運控系統及地基數據站網,全面支持星座運營及應用服務。在應用段,已完成基于自有星座的自研衛星通信芯片、模組、終端等系列產品的研發和量產,形成了終端、衛星、地球站到應用平臺的完整業務閉環。星座將聚焦智能網聯、海洋漁業、工程機械、低空出行、應急通信、交通物流、公共設施、能源、水利、農林及畜牧業等場景,提供全球商用低軌衛星通信服務。通過星座建設,上合航天致力于打造世界領先的天地一體化衛星物聯網示范項目。
在國內,上合航天已經與中國聯通、中聯重科、吉利汽車等頭部企業合作,推動“衛星物聯網+產業”融合創新,并完成“衛星+智能網聯”“衛星+海洋漁業”“衛星+工程機械”“衛星+交通物流”等場景的商業驗證測試,測試成功率均接近100%,有效促進衛星物聯網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低空智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交叉融合。
在國際市場方面,2024年6月,吉利星座在中東阿曼完成了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測試,測試實現99.15%的通信成功率,網絡可用性超99.97%。目前,已與20多個海外國家的電信運營商簽署協議達成合作,應用方向涵蓋海洋漁業、智慧交通、能源管理、應急通信等多個領域。
未來,隨著星座一期組網完成,上合航天將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商業衛星物聯網通信服務,讓“天上的星座”真正走進地面的生產與生活,服務產業、造福社會。






2020年全國“放魚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動在煙
山東滑雪高手匯聚“雪窩”煙臺 賽場飛馳比
2000余名民間藝人齊聚
以新姿態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