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0月29日訊(記者 王向榮 閻威臣 攝影 李剛)在核電領域,核島內一回路主管道被稱為核電站的“主動脈”,其造價之高、技術之復雜,遠超常人想象。一套主管道價格可達上億元,幾乎等同于一艘豪華游艇的價值。
在煙臺臺,斉瑺柡穗娫O備有限公司,13套“天價管路”正在同時制造。29日,核創未來 綠能同行——2025煙臺清潔能源產業媒體采風活動媒體團記者走進這里,探訪企業如何成長為核電裝備領域的精工強者。

打破壟斷,從“進口依賴”到“國產替代”
時間回溯到2006年,瑪努爾核電在煙臺市落地時,國內核電主管道市場還被國外企業壟斷。“當時一套核電主管道,進口價高達兩三億元,下單還得看人家臉色。”企業總經理助理孫恒說道。
面對這一局面,瑪努爾核電毅然投身于核電主管道國產化的攻堅戰中。企業自成立之初,致力于核島主管道設備的專業化生產,突破了材料成分設計、首創了電渣重熔技術、實現了實心鍛造技術,開創了不銹鋼套料技術,實現了不銹鋼大厚壁管段冷彎技術等一系列核心技術的落地應用。
目前,企業擁有M310堆型主管道、AP1000主管道、華龍一號主管道、國和一號主管道的制造技術,孫恒介紹:“我們生產的M310堆型主管道填補了國內空白,助力核電產業國產化之路;生產的中核福清核電5號機組主管道,用在全球首堆華龍一號機組;生產的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主管道,用在國外首堆華龍一號機組,助力核電產業做大做強。”
瑪努爾核電制造的首套主管道應用于海陽核電項目1號機組,首臺于2025年6月順利發運。2024年6月,企業又成為海陽核電項目5、6號機組反應堆主冷卻劑管道和波動管設備的供應商。今年6月,企業承制的首臺AP1000堆型主管道項目順利發運,標志著我國在該關鍵設備制造領域取得重大進展。9月,承制的福建漳州核電廠3號機組“華龍一號”主管道及波動管設備順利發運,這套設備系我國自主研發設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代表著我國核電領域的最高水平,已成為國家高端制造業的亮麗名片,其技術和安全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全球核電市場中競爭力十足。


精工細作,筑牢核電安全防線
走進瑪努爾核電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加工一套直徑近1米的不銹鋼管道。這套看似笨重的設備,實際上是個“精細活”。
一回路主管道由15個大管道和5個小管道組成,管身一體成形,彎度纖毫不差,管嘴渾然一體,堪稱藝術品。“主管道與核電站一樣,壽命周期是60年,要承受170個大氣壓、超過300攝氏度的高溫沖刷,以及強烈的核輻射,合格率必須是百分百。”孫恒介紹,“我們制造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廠一回路主管道’,成功入選了工信部第八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
大型環軋鍛件是瑪努爾核電的另一項核心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環軋設備和技術,企業擁有了大直徑大高度的厚壁件、薄壁件、異形件的制造技術及能力,可以為核電、石化和特種領域提供一體化環形鍛件,其核心產品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鍛軋成型后毛坯加工余量較傳統鍛造工藝降低50%,材料利用率顯著提升。”孫恒說,這不僅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產品性能。

創新基因,鍛造“強核”競爭力
“制造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是瑪努爾核電的戰略布局。企業堅持與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頂尖機構深度合作,持續推動核電新材料、新工藝革新,確保技術持續領先。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源泉。瑪努爾核電設立“核工業工匠工作室”,培養出32名頂尖技師,其中林柯宇獲“齊魯大工匠”稱號;參與制定17項國家及行業標準,主導的《三代核電主管道制造規范》成為國內行業標桿。在四代堆技術方面,瑪努爾核電早已布局。早在2016年企業就掌握了四代快堆主泵奧氏體材料制造技術,躋身全球第一梯隊,為企業在下一代核電技術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根據煙臺市發布的《關于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到2025年,煙臺核電產業產值將達到500億元。作為煙臺核電裝備產業的龍頭企業,瑪努爾核電將在這幅藍圖盛景中扮演重要角色,貢獻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