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0月29日訊(記者 王向榮 閻威臣 攝影 李剛)在煙臺海陽制造的鋼制安全殼,安裝到海陽核電3、4號機組的核島上,像一個“金鐘罩”,為未來核電機組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29日,“核創未來 綠能同行——2025煙臺清潔能源產業媒體采風活動”媒體團一行走進國家電投集團旗下的山東核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核設備”),探訪核電產業鏈上的這顆明珠,如何成為全國核電版圖上的“硬核支柱”。



從零起步,打造核電裝備制造“國家隊”
2007年,當國核設備在海陽成立時,中國三代核電裝備制造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作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二級單位,這家企業從誕生之初就肩負著特殊使命。
“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僅用10個月便完成廠房和生產線建設并投產。”企業副總工程師劉茂平說道。帶著使命而生的國核設備,開足馬力開展三代核電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圓滿完成世界首批4臺AP1000核電機組關鍵設備國產化使命。
18年砥礪前行,國核設備已從當年的一片灘涂地,發展成為世界首家非能動壓水堆核電站專用裝備制造企業。產品已覆蓋“國和一號”、“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等12個主流核電堆型,為50個核電機組提供41類關鍵設備。其中,鋼制安全殼、一體化堆頂組件等核心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100%,是名副其實的“硬核支柱”和“關鍵力量”。
在煙臺,國核設備深度融入本地核電產業生態,為“國和一號”、海陽核電等重大項目提供核心裝備支撐;在全國層面,作為國家核安全局認定的民用核安全設備焊接人員資格考核中心,累計為全國100余家核電從業單位培養4000余項核級焊接人才,同時牽頭或參與10余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主編13項國家及行業標準,持續以技術創新推動我國核電裝備從“跟跑”向“領跑”跨越,為國家清潔能源戰略落地提供了堅實的裝備保障。


破解“卡脖子”難題,技術突破問鼎世界領先
在國核設備的車間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些龐然大物——核電站鋼制安全殼。這些直徑達40多米的“巨無霸”,是保障核電站安全運行的關鍵屏障。
“鋼制安全殼是直徑43米、高73米的超大型壓力容器,是實現核電站非能動功能的關鍵設備。”劉茂平介紹,企業攻克了大尺寸高強度調質鋼板中溫模壓成形技術、超大型薄壁容器組件模塊化制造技術、大型薄壁組件局部焊后熱處理技術,解決了鋼制安全殼整體形狀精度控制難題,滿足安全殼外側水膜成形的精度要求,實現了核電站非能動冷卻功能從“設計理念”落地為“工程實踐”。
這個項目不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32項、國際專利4項,形成國際標準1項、國家標準1項和行業標準4項,還榮獲國家專利金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殊榮。更經多位院士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認定:鋼安全殼建造技術取得了系統性的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第三代非能動壓水堆核電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智造“破冰”,從“國產化突破”向“自主化引領”跨越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國核設備率先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企業聚焦“設計制造一體化、生產執行數字化、經營管理智能化、分析決策智慧化”核心數智化建設方向,開展核電制造領域數智化新平臺、新技術及新裝備的研發與應用。
在國核設備的數字化車間里,傳統制造模式正被顛覆。創新智造的“破冰”,正助力企業“四橫、兩縱”數字化體系的構建,助力“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建設目標的分階段實現,為中國核電裝備制造探索未來方向。
國核設備作為煙臺清潔能源產業鏈上裝備制造的關鍵一環,還通過“技術協同、項目共建、市場共享”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與上海核工院北方分院開展“協同辦公”合作研發新產品,與鞍鋼、太鋼等上游企業合作開展關鍵材料國產化研究,與海陽裝備制造聯盟企業、周邊加工制造企業、勞務服務商開展生產合作,共同為煙臺市域內外的核電項目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2024年企業營收同比增長11.63%,為煙臺經濟發展帶來了持續的經濟增量、稅收和就業。
展望未來,煙臺正加速構建“核、風、光、氫、儲”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四大核電基地與產業集群的藍圖已然繪就。國核設備將緊抓時代機遇,繼續聚焦核能裝備制造主業,持續提升專業化能力,不僅為煙臺的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更以央企的擔當,為國家清潔能源戰略的落地做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