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即將迎來新的歷史性一刻。
10月11日上午,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號(遙二)·海瀾之家號”運載火箭發射3顆衛星。
作為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這將是“引力一號”的第二次蒼穹遠征,也是東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發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商業航天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動力,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力量。2024年商業航天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被定位為“新增長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及商業航天,不僅肯定其作為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態勢,更突出了該產業在國家經濟轉型與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戰略意義。
瞄準這一產業機遇,山東進一步以頂層規劃錨定長遠發展方向。《山東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30年,山東全省航空航天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發、制造、服務、應用體系。

記者 龐磊 供圖
向海問天,煙臺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在逐夢蒼穹的征途上,煙臺商業航天領域“高光時刻”不斷涌現:
預計2025年10月11日上午,“引力一號”遙二運載火箭將乘坐“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點火升空。
此前9月24日,由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捷龍三號遙八運載火箭,采用一箭十二星海上發射方式,將吉利星座06組衛星和北大時空星01星共12顆衛星送入600公里高度、50°傾角的LEO軌道。

記者 龐磊 供圖
事實上,自8月6日以來的短短兩個月里,東方航天港密集完成了多次海上發射任務。捷龍三號遙六、遙七、遙八運載火箭從海陽出廠后,在同一海域連發連捷,充分展現了其高效的組織發射能力。
談起我國航天發射中心,過去我們熟知的是酒泉、太原、西昌,隨后海南文昌成為新晉成員。而如今,煙臺海陽無疑是最耀眼的新星。作為我國首個海上發射母港,東方航天港的崛起,成為我國航天發射能力圖譜中至關重要的一塊拼圖。
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重要日子: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煙臺海陽港作為發射母港,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獨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

攝影 唐克
海上發射大獲成功,東方航天港也應運而生。2019年7月,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煙臺市政府與中集集團三方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中國東方航天港”項目建設。
“我們從成立之初就定下明確目標,就是要實現‘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全力打造全國首個集海上發射、星箭產研、衛星應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為一體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東方航天港集團董事長高中前此前受訪時表示。
打造國內首屈一指的商業航天產業聚集區,核心就是要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在34平方公里區域內,東方航天港已經打造了“海上發射技術區、發射回收試驗區、液體動力試驗區、星箭制造區、空天信息服務區、航天文旅區、生活服務區”等七大功能組團,并用6公里航天大道進行串聯,實現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商業航天三大要素集聚,核心能力基本形成。

攝影 唐克
“星上天”方面,推出了具備國內領先水準的“東方慧眼”大型時空智能遙感星座,可為全球用戶提供從獲取、處理到應用的分鐘級遙感信息實時服務。目前,一顆試驗星、一顆業務星(高分衛星)已在軌運行。對標“谷歌地球”,上線了全國產化替代的“開放地球引擎系統平臺”,將建成一個面對公眾、高自由度的“時空立方體信息商城”。建成投用省級新型衛星數據智算中心,具備138P智算能力和34PB數據存儲能力,已在東方航天港衛星數據產業園初步實現“數據、算法、算力”有效融合。
“箭落地”方面,引進了山東火箭、東方空間、星河動力、九天行歌、箭元科技等一批“國家隊”和民商火箭生產及核心部件配套企業,園區整體已具備年總裝50發火箭、50個貯箱產能,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固體火箭總裝基地。
“船下水”方面,建成投用國內首艘專業海上發射船、首個半固定式海上試車試驗平臺,實現固體火箭“生產、測試、發射”一體化,具備“近海一周兩發、遠海兩周一發”的海上發射快速響應能力和液體火箭全系統試車保障能力,形成山東近海發射場能力布局,可滿足我國70%商業衛星入軌發射需求,并組建了一支專業發射服務隊伍,研究突破了20多項海上發射關鍵核心技術,獨立掌握海上發射全流程重要數據,正加快形成液體火箭海上發射保障能力。

攝影 唐克
六年傲蒼穹,截至目前,東方航天港已累計保障19次海上發射,實現127顆衛星精準入軌,同時,保障我國3次液體火箭動力試車任務和2次液體火箭飛行回收試驗,鍛造了“海上發射服務、火箭總裝總測、空天信息服務”三大核心能力,搭建起了“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網”四位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體系。
一枚火箭“打”出一個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東方航天港的發展模式被業內頂級專家認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一直看好東方航天港的發展。在他的主導下,“煙臺一號”“煙臺二號”衛星已相繼發射升空。未來,李德仁和科研團隊計劃打造一個擁有252顆衛星的遙感智能“星座”,與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連在一起,組建快、準、靈的地球觀測網絡。“我們想在東方航天港把產業鏈做長做全,造火箭、發衛星、構建通導遙一體化,用智能衛星滿足經濟社會和老百姓的需求,加快培育投入產出比達1:10的新質生產力。”李德仁說。

記者 龐磊 供圖
一次次海上發射,一個個衛星升空,開啟了東方航天港邁向“國際一流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的征程,也為煙臺在這片星辰大海中掘金未來注入了澎湃動能。






2020年全國“放魚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動在煙
山東滑雪高手匯聚“雪窩”煙臺 賽場飛馳比
2000余名民間藝人齊聚
以新姿態奔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