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0月30日訊(記者 王向榮 閻威臣 攝影 李剛)在山東煙臺,一家始創于1956年的老牌企業,有讓工業廢熱獲得新生的“魔術”。10月30日,“核創未來 綠能同行——2025煙臺清潔能源產業媒體采風活動”媒體團一行走進冰輪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一起來感受廢熱變寶的“魔力”。

老牌企業煥新生,手握三大法寶
在冰輪環境的生產車間,看似普通的設備,卻能捕捉工廠排放的廢熱,將其轉化為寶貴的蒸汽和電力,成為制造業的“能源轉換器”。
從煙臺本地的小鐵工廠起步的冰輪環境,蛻變始于本世紀初的戰略轉型。當大多數企業還在傳統制冷領域競爭時,企業已開始布局綠色能源賽道,從傳統制冷設備制造商,轉型為覆蓋低溫冷凍、中央空調、環保制熱、能源化工裝備等多元產業的綠色能源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
“當前我們的核心業務聚焦五大產業集群:工商制冷、暖通空調、綠能裝備、精密成型和數智工業,服務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冷藏、化工冷卻、城市供熱等領域。”冰輪環境首席技術官、中央研究院院長陳文卿介紹。
在低碳能源產業,冰輪環境有三大法寶。
在技術創新方面,企業依托-271℃至200℃寬溫區、0-90MPa全壓力的核心技術優勢,構建了完整的低碳能源技術體系。通過自主研發和戰略并購,整合了業內最完善的冷熱耦合產品線,從吸收式熱泵到離心式熱泵,從熱水熱泵到蒸汽熱泵,形成了覆蓋工業全場景的熱管理解決方案。
在產業應用方面,企業重點布局工業余熱利用、氫能裝備等綠色賽道。其中,工業熱管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能源化工、電力、紡織等行業,通過煉化熱泵精餾、電廠余熱回收等技術,實現顯著的減排效果。多項技術和裝備入選了國家節能降碳技術裝備目錄。
在綠色發展方面,企業構建了涵蓋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制造、低碳鏈條、低碳服務和文化的六大支柱體系,是制冷空調行業唯一三次獲得聯合國保護臭氧層表彰的企業,并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
未來,冰輪環境將繼續深化冷熱同步發展理念,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全球低碳能源產業升級。

工業廢熱的“魔術師”,零碳小能手
在冰輪環境的眾多創新技術中,“工業全域熱控系統綜合解決方案”尤為引人注目。這套系統主要解決工業企業面臨的能源浪費問題。
具體來說,它通過企業自主研發的多類熱泵技術,將石油化工、紡織印染、食品加工等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熱、余熱回收起來,加工成120℃以上的高溫蒸汽、熱水或電力,再返回到生產流程中使用。
這就相當于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零碳蒸汽源”,既降低了能源成本,又減少了碳排放。
這套系統的創新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余熱回收“單點改造”的局限,實現了從能源回收、輸送、使用到存儲的全鏈路優化。系統還配備了智能管理平臺,能夠實時監測、動態優化,確保高效運行。“目前,這套系統已服務多個行業龍頭,其中在某石化企業的項目,每年可幫助其節省運行費用超4000萬元,減排二氧化碳近8萬噸。”陳文卿說道。
在低碳能源賽道,冰輪環境的“創新引擎”還在于其“寬溫域覆蓋”技術體系。
在低溫領域,其制冷設備可達-271℃,不僅服務于北京冬奧會五大場館的冰雪設施建設,更在核能領域實現突破——為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提供無動力空氣冷卻器。
而在高溫端,企業自主研發的“105K+超大溫升蒸汽熱泵離心壓縮機”,能將低品位余熱轉化為140℃蒸汽,制熱成本僅為電鍋爐的30%,已應用于乳山核能供熱項目,實現了630萬平方米城區清潔供暖,年減碳42萬噸。
除了工業熱管理,冰輪環境還在氫能和碳捕捉領域積極布局。
在氫能產業鏈中,冰輪環境已突破氫氣液化技術瓶頸,其氫氣壓縮機組成功應用于加氫站與燃料電池系統。
同步發力的碳捕捉(CCUS)領域,企業已落地多個石油化工、燃煤電廠項目,形成從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到運輸的全套解決方案。
擁抱黃金期,向海向綠向未來
深耕行業多年,陳文卿認為,煙臺的清潔能源產業正迎來“技術集聚+場景落地”黃金期。依托核電、海工產業基礎,加上新型能源互聯網的布局,未來會形成“核心裝備制造+全場景應用”的產業集群,成為北方綠色發展的標桿。
面對煙臺全力構建“中國北方清潔能源中心”的機遇,冰輪環境制定了“向海向綠”雙軌戰略。
在“向綠”方面,冰輪環境將持續升級工業余熱回收與氫能裝備技術,打造更高效、更普適的解決方案,以滿足更多高耗能行業的低碳轉型需求。
在“向海”方面,冰輪環境將重點拓展海洋工程裝備,在船舶新能源系統、港口節能裝備等細分領域尋求突破。目前,企業的海外及海工業務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已成為重要的增長引擎。同時,企業將通過海外制造基地的擴容與協同,將源自煙臺的先進清潔能源裝備技術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我們的愿景是成為國際一流的綠色能源系統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與煙臺共筑綠色發展優勢。”陳文卿說道。在煙臺向“世界級清潔能源典范城市”邁進的征程中,冰輪環境正成為煙臺清潔能源走向世界的一張亮眼名片。







